第92节

(3/3)[历史]大汉首辅 / 北徙君

姚的,能力怎么样?堪当你张贺的引荐吗?”

没想到刘彻连这件事也知道了,张贺心中一惊,连忙跪下谢罪:“臣一时自作主张,请陛下宽恕。”

“陛下。”卫青在一旁轻声劝道,“不要吓到了人。”

“吓到?朕看这张贺胆子可大着。”刘彻笑道,“起来吧,这个魏姚此次如果干得不错,朕自然会提拔他。我这儿子,以后可是要让你继续费心了。”

“多谢陛下。”张贺说道,“但是臣怎敢说为太子费心,臣作为陛下的近臣,为国之储君出谋划策,就是效忠于陛下。”

刘彻摇了摇头:“你效忠朕的是眼下,往后效忠据儿的日子,可还长着,年轻人,多勉力。”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动车上查了点下篇文的资料,被高适李白杜甫的三角恋(大误)给虐到了

写文要跑历史时间线太复杂了,看看下篇能不能整得轻松愉快点

第153章 悬泉置

元封二年, 汉军在齐王的帮助下, 水、陆两路进攻朝鲜半岛, 灭卫氏朝鲜。

派郭昌、卫广为将,入巴蜀平定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

元封三年夏, 刘彻下令在朝鲜半岛设置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统称为汉四郡。

此时大汉的疆域北逾燕然, 西越葱岭,南达交趾, 东至真番, 达到了空前辽阔, 刘彻命人在未央宫西的柏梁台顶端仿效秦始皇十二金人, 制作了承露铜人,每个铜人的面容各异,是按照宾服于大汉的四夷人民五官特征所专门铸造, 每个铜人都双手高举着托盘, 在高台之上盛接露水, 每天清晨由宫女用玉杯取下后供刘彻服用,以期长生,与天同寿。

刘彻在柏梁台上宴请群臣,此时已经年近五十的皇帝突发雅兴,命群臣两千石能作诗赋的上座。

柏梁台诗在清代以前不仅被认为是七言诗的起源,也被认为是第一首联句诗。但现代学者对此诗的真伪抱有疑虑态度,因为七言诗在两汉罕见记载, 到了隋唐才开始兴盛。

不过既然赶上了如此盛事,张贺少不了凑上一番热闹,他知道刘彻喜爱创作歌赋,就向刘彻建议:“臣听说有一种诗的写法叫做七言古诗,从民谣、楚辞发展演变而成,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正是如此,陛,不如由陛下起头,在座的群臣一人一句联句成诗,日后青史流传,便是脍炙人口的美事一桩。”

刘彻闻言大喜,略一思索,就定出了联句七言诗的规矩,要求宫女捧上纸墨,他先提笔挥就:“日月星辰和四时。”

然后微笑着看向坐在自己不远处的卫青和霍去病:“按照官职高低,两位大司马,现在轮到你们了?”

“我们只管打仗,也要写这个?”霍去病问道。

卫青也谦逊道:“臣少而牧羊,开蒙甚晚,这写诗就不凑热闹了吧。”

“大将军就别谦虚了,这随便吟一句诗的面子总是要给朕的。”刘彻又对霍去病说,“别以为朕不知道去病你曾经作过《琴歌》,‘四夷既护,诸夏康兮’,连据儿都对此赞不绝口,还在朕面前唱过。”

后来卫霍还是一人接了一句。

张贺坐在刘据身后,和刚从朝鲜归来的魏姚相谈甚欢。

整个长安城沉浸在持续的欢乐中,刘彻命李延年作角抵戏、巴俞戏,在上林苑内演出,让百姓都可以进来观看。

一时间前来观看的百姓络绎不绝,三百里内的平民都特地赶到长安。

张贺身兼数职,一边忙着帮太子处理各项事务,一边也要替刘彻各种跑腿。元封三年秋,张贺带着天子的诏令,去了一趟河西,在敦煌郡和忙于西域事务的苏武会晤。

苏武在西域待了一年多,少了几分斯文气,多了一股西域的豪迈大气。为了更好地做西域各国的工作,他身上穿的衣服除了汉人的特色之外,也带上了不少西域的元素,按照张贺前世的眼光看,这拉去秀场就能引发时尚界疯狂的最佳混搭风。

“子卿,一年未见,你越发英俊非凡了。”张贺打趣道,“可见西域的水土也养人。”

苏武脸色红润,比之前见的时候明显丰润了点,他笑着说:“子珩说笑了,不过为兄在西域吃了不少牛羊肉,感觉整个人都长了不少力气,连之前拉不开的重弓也能拉开了。”

“竟然有如此奇效,看来我日后要托兄长给我这边多寄点回来。”张贺对自己在对战中的力量不够大一直很是介意,虽然刘据安慰他说现在四夷宾服,不需要再在马背上建立功名了,张贺还是很想提升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缺憾的。

“那是一定,子珩需要多少,尽管来信提。”苏武满口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