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惊喜

(2/2)宅男的大明 / 狼途

兰,衣服也故意穿得宽松,胸前双峰挺立,听吴应熊这么一说,她赶紧站直了。

“当然。柳姑娘的身世和才华,本丞相了如指掌。”吴应熊笑道:“我听说,在这江南,士子们想要出名,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跟你们秦淮八艳搞好关系,所以你以前的公工作,其实跟办报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传播消息引领风气啊。非常之秋,柳姑娘你可要为国出力。”

吴应熊说的确实是事实,在明末,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更没有互联网,那些士子们的文章要想风行起来,广为人知,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让青楼女子去传唱,这也是明代文人为什么都热衷逛青楼的一个原因,可以说,青楼在明末就是媒体,而秦淮八艳所在之地,自然就跟现在的主流媒体差不多,这是明末的一大特色——古代的青楼名妓,不光久经风月,更是久经文场。琴棋书画诗词歌舞,仪态妆容房事茶道,国家局势风月杂谈,样样精通,她们听了客人的新作,觉得没啥新意,就嘴上敷衍两句好,灌你两杯酒了事。如果觉得颇有神韵,就会在下次碰见达官贵人,或者曲艺演出时,把你的诗词编入演出节目表,就像一首好歌能捧红一个歌手,一首好的诗词,往往也能让秦淮河的艺妓在激烈的竞争中名声大噪。只要你的诗真的是好诗,艺妓们不但会热情招待你,而且还会送上一笔润笔之资,甚至自荐枕席献身也有可能。晚唐诗人杜牧,就是这样在扬州花楼睡了十年,宋代才子柳咏就是靠着干这行,在青楼里浅斟低唱,白吃白喝。什么侯方域、冒襄、钱谦益就都是靠着傍上秦淮名艳出名的,对这一点,吴应熊和柳如是都心知肚明。

秦淮河之所以能火,是因为旁边就是江南贡院,万千士子,都混迹在这里。所以如果要办好《新江南》的报纸,要迅速火起来,那只要这报纸占领秦淮河就可以了,这里两岸青楼云集,名妓众多,柳如是又曾经是这里的花魁,所以吴应熊跟她认真一谈,她也能理解吴应熊为什么请她办报纸了。

柳如是知道真相后,脸红得更厉害,独自斟酒,一连喝了三杯,腮若桃花,问吴应熊道:“吴公子为何要办这份报纸呢?我若当了这报纸主编,就算是为国分忧?这又是怎么说?”

吴应熊道:“确是如此。现在复社人数近万,繁杂如过江之鲫,这些少年往往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他们又经常聚集,自恃才高,经常酒酣耳热之后,便指点江山,抨击朝政,动辄发狂悲歌,引人侧目。这些人抨击来抨击去,会让世人感觉大明什么都不好,跑到满清做奴才。偏偏这些士子,确是还有些文章写得不错,家世又好,本丞相不可能将他们投入牢狱,或者全都杀了,还希望柳姑娘能借着报纸,团结这帮人,少些无用的清议,多引导他们为朝廷做一些实事,为国捐资效力。另外,我们还想借助报纸,颂扬一些真正为国为民的大英雄!放心,只要你为国效力,本丞相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听吴应熊这么一说,柳如是彻底明白了,吴应熊是要借她们秦淮八艳去办报纸,引导复社上万年轻士子,这样一来,其实对她们来说,也有好处,能有尊严地靠自己的才华赚大把的银子不说,更重要的是她们傍上了吴应熊这棵大树,等于投靠了朝廷,为国效力,不仅名声好了,以后也没谁敢欺负她们了,于是柳如是便连忙答应了下来。

“姐姐,我就知道你会答应的。”这时,李香君也到了,她拉着柳如是的手寒暄起来。

“时辰不早了。具体的办报事宜,你就跟李姑娘详聊。”吴应熊起身,喝了杯中酒,说:“我今晚就不打扰了。”

“吴公子,我送送你。”柳如是也起身相送,她感觉和吴应熊谈话很愉快,内心有点不舍。

那一晚,柳如是留李香君睡在她的床上,两人谈了很多事,柳如是还问李香君感觉“吴应熊怎么样?”

“吴公子和朱九公子,都是好人呢,真正少见的正人君子。”李香君笑着说,她跟柳如是介绍了自己在宫中的生活,以及报纸的情况。

李香君也是阅人无数的主,听了李香君的介绍,柳如是对吴应熊的误会消除,感觉他是真正为国家做实事的人,对他印象更加好了,顿生钦佩之意。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如是睡不着觉,想起自己最近的境遇,心里感觉到一种莫名而强烈的惊喜,似乎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期盼着这份报纸能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