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虐心耽美 » 解码三国英雄 » 第十章:从荀彧的遭遇看历史的纠结

第十章:从荀彧的遭遇看历史的纠结

(3/3)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

信给曹操,建议曹操坚持最后五分钟,终于一举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一切,也是曹操念念不忘的,曹操也说过,“天下之功,彧之功也”。对于这样一位宜享高爵的元勋,曹操为什么要抛弃他呢?这也许就是他们两人的人生观的根本区别而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有这样两句话,董昭曰,“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彧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这一句“吾不想今日见此事”,让荀彧、曹操两人成见更深,误解更大。荀彧的不想今日见此事,是想不到今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初的曹操是“乃心在汉”,“是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今天的曹操已偏离了原来的志向。而曹操却理解为荀彧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止他称魏公,加九锡。所以,曹操在去南方征战的路上,于寿春,送给荀彧一个空饭盒,让荀彧自行结束了生命。然后,在荀彧去世一年后才接受了晋封魏公的称号,真的没有让荀彧见到此事。

最后,我想就荀彧的遭遇说几句题外话。

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缩影。荀彧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势力,曹操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势力。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很难轻易下结论谁对谁错。不过,中国封建社会给他们所下的结论自然是荀彧对,因为自从有了三国这个故事的传播,人们就一直同情汉献帝,自然也就同情荀彧了。人们赞成荀彧,说荀彧是对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按照这种价值取向,曹操自然是错的,曹操被自古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认定是奸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正统意识出发,以正统意识为依据所下的结论,其目的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

如果从历史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来看,以上的结论值得存疑。

如果从维稳的角度看,荀彧是对的。荀彧的出发点是“匡朝宁国”。辅助汉朝,使国家安宁,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自然是对的。曹操要推翻汉朝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期间,新与旧的斗争与争夺必定是你死我活的争夺,为此,将有更多的无辜生命付出代价。从这一点上看,曹操自然是有罪的。荀彧是保守派,致力于社会的稳定,希望一切有志之士,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但也少不了改良,荀彧的改良,是在旧秩序下进行,希望不要否定现有的社会框架,有点软着陆的意思。而曹操的改革是要彻底地否定旧秩序,希望改朝换代。尽管,曹操还没有迈出关键的一步,还是羞羞答答,但其改革社会的意识是不容否定的。再者,曹操正因为对社会的改革,顾及旧势力的阻拦与反对,致使曹操望而却步,窒息了那场动荡年代造成的改革生机,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不到三十年的短命王朝——西晋,又后退到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分裂混战局面。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自汉以后,才始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之所以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因为自汉以后的,让社会付出了太多、太惨重的代价。有识之士经过一代代的抗争,才换来了社会的觉醒,为唐太宗培植了改革社会的土壤。另外一个原因是唐太宗从社会动荡中,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希望与力量。唐太宗不仅借助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彻底推翻了隋朝的统治,而且抓住机遇发动了玄武门政变,以此推倒了父皇李渊的统治,使一切有碍于新秩序建立的反动因素烟消云散。如果曹操有如唐太宗的勇气,敢于向前迈出一大步,彻底否定、推翻原有的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社会也许因此前进一大步。唐太宗尽管有玄武门之罪,但人们却忘记了,人们只小心地记住了贞观之治。如果曹操当年能勇敢地迈出一大步,也许人们就会淡忘他之于东汉的一切不是。

改革是痛苦的,改革如疾风暴雨,它的来临,摧枯拉朽。它的过后是一派萧条。但萧条过后,显示的是新生命的绽放。而改良是温和的,是和风细雨式的,表面看使即将逝去的生命得到了喘息,但从根本上看,滞后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一点上看,荀彧是错的,曹操是对的。可惜的是曹操没有迈出那历史意义的一大步。不过,这也是历史的纠结,这种历史的纠结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常态,时代的进步永远处于保守与改革的碰撞之中而步履蹒跚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