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虐心耽美 » 解码三国英雄 » 第四节 夫人之痛

第四节 夫人之痛

(2/4)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

官渡之机,抽工夫来到徐州,剿灭刘备。这一次在曹操的强大火力攻击下,刘备可顾不上兄弟、老婆、孩子了,他独自一人逃命去了。一人一骑,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路,投到袁绍那里去了。这是刘备第三次丢了老婆,作出的第三次人生选择。在老婆、孩子,兄弟,自己都受到威胁时,他放弃了老婆、孩子、兄弟,选择了自己独自逃命。一天一夜,一人一骑跑了三百多里路,这么快的速度,他哪里还有心思想他的兄弟、老婆、孩子?只可惜的是他那句“兄弟是手足”的名言让张飞,关羽中毒了。张飞逃命之前还围着徐州城转了几圈,“昏鸦三匝迷枯树”,企图找到他那那位“兄弟是手足”的大哥。关羽还护着他刘备的两位夫人,刘备倒是顾不了手足兄弟,更顾不了被他视作衣服的老婆。

刘备第四次丢了老婆孩子是在当阳,曹操也够狠的,把刘备从徐州赶走后,在他消灭了袁绍之后,他又追到了荆州。刘备为了逃命,老婆孩子又被打散了,他带着部分人从新野逃出来,看到难民逃命的悲惨景象,要跳河自杀。在这里,常人看来,此时的刘备是为了逃难的百姓跳河,其实不是,此时的刘备要跳河寻死不是为了百姓而谢罪,二是为了他那个帝王霸业作抉择。你听他说的话就知道了,“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的跳河是为了他的“举大事”,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抉择。在生命与霸业之间,他选择霸业,放弃生命。当然这里作秀的成分太多,他才不会真的跳河呢!那么多人在身边,会让他跳河吗?

以上是刘备四次丢了老婆孩子的所作的人生选择,在刘备心里,只有帝王霸业。为了帝王霸业这个梦,他将老婆视作衣服,随时可以抛弃,又随时可以添置。他将兄弟视作手足,为了帝王霸业这个梦,他利用手足之情笼络兄弟,借兄弟之力助他实现帝王霸业的梦想。为了帝王霸业,当面临自己与手足兄弟抉择时,他会壮士断臂。如此一个为了帝王霸业而不顾一切的人会有天伦之乐吗?

刘备的抉择告诉我们的女性,你在选择男人的时候,一定要想好,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什么样的男人。如果你追求的是虚荣,希望傍上权势,那么你就准备作出牺牲。有时傍上权势,会过上皇宫般的贵族生活,那样的生活犹如嫦娥住在月宫,很神奇也很高贵,更浪漫。但嫦娥的月宫也有清冷寂寞。

二、为了帝王霸业之梦,刘备冷漠无情。

刘备说老婆如衣服,破了可以添置。刘备可真是说到做到,刘备一生娶的老婆不在少数。有记载的最少也有四位,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三国志.先主妃子传》说:“先主数丧嫡室”,这里的“数丧嫡室”,不包括以上四位夫人。由此可见刘备一生是在不断地添置更新衣服。在以上四位夫人中有两位夫人修成正果,一个是甘夫人,她是死后被追谥为皇思夫人,后来又追谥为昭烈皇后。吴夫人生前就被封为皇后,皇太后。这两位修成正果的夫人暂且不论。

先说糜夫人。糜夫人对于刘备是以生命宣誓了对刘备的忠贞不渝的品行,刘备在当阳被曹操打败后,丢下甘夫人、糜夫人、孩子阿斗。后来甘夫人又走散了,只留下糜夫人与阿斗,此时的糜夫人也因受伤走不动了,与阿斗在一堵残墙下避难,被赵云找到了。赵云要带上糜夫人与阿斗一起突围,糜夫人担心连累阿斗,将阿斗托付给赵云,自己跳进了枯井里,以死效忠刘备。而刘备除了带给糜夫人四次逃难的灾难外,最后吝啬得一个封号也没有施舍。

再说孙夫人。这位吴国的公主,尽管性情刚烈,自小舞刀弄枪,但也不失却儿女情长。为了刘备,同样搭上了性命。孙夫人嫁给刘备时可以说是一位待嫁闺中的美貌如玉的妙龄女郎,为了孙氏江山,她下嫁刘备。刘备当时年近花甲,大孙夫人三十多岁。孙夫人下嫁刘备,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周瑜出的馊主意,企图借招亲,困住刘备。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当时孙权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是害怕刘备,希望用婚姻来笼络刘备,巩固孙刘联盟。这桩婚姻的初衷就是一场政治包办婚姻。孙尚香注定是政治殉葬品,再加上孙尚香出身豪门,自幼习武,陪伴女郎都是刀剑不离手。这么戒备森严的婚姻生活,自然使刘备胆战心惊。后来由于变故,孙权将妹妹骗走。但孙夫人之于刘备同样不失儿女柔情,同样表现了那个年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贞烈观。当荆州危急,刘备要离开东吴时,孙夫人是“妾已事君,妻当相随”的开明;当刘备担心吴国太阻止刘备回荆州时,孙夫人是“妾当苦告母亲,必放妾与君同去的”承诺;当刘备担心孙权会从中作梗时,孙夫人沉思良久,以“推称江边敬酒”、“不告而去”来欺骗皇兄以此保护夫君刘备;当刘备处于前后夹击的危难之时,孙夫人是大义凛然,“吾兄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见乎?”不惧与前来捉拿刘备的东吴官兵刀剑相向。为了夫君刘备不惜与皇兄孙权决裂,舍兄妹之情以殉婚姻之约。后来,孙夫人听说刘备猇亭军败,驱车来到江边,望西遥祭,投江而死,以此殉情于刘备。(《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而刘备之于孙尚香是怎样做的呢?当要依靠孙尚香逃离东吴时是“若如此,生死难忘”的山盟海誓,当逃离东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