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虐心耽美 » 解码三国英雄 » 第二节 夷陵之痛

第二节 夷陵之痛

(2/3)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

刘备还能活命吗?当时,刘备的事业正蒸蒸日上的发展,在这么兴旺时期,都有人敢图谋他的蜀汉政权,现在,遭此大劫,难道没有心怀不轨的人吗?再加上在这件事上,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行为也犯糊涂,不知诸葛亮在卖什么膏药。彭羕得到重用,他诸葛亮一直暗中告黑状,说彭羕心高气傲,难以保持安分,后来彭羕真的想与马超一起闹事,联合马超,内外夹击平定天下。对此,刘备难以相信,一个鲤鱼翻身,跳进了龙门的人,为什么会这么不知好歹呢?彭羕会这么浅薄,不知深浅吗?正像他彭羕自己说的那样,“我在过去的州刺史刘璋手下,待遇平庸,还因被加以罪名而忧虑重重,在风云变幻、战火连天的情况下,我获得了机遇,想求得明主果然就得到了明主,使我的志向得到了实现,名声因此显赫,从一介平民被提拔成国家的人才,并被主公授予茂才之名,我被主公当做本家晚辈一样厚爱,这种恩德有谁会超过呢?我有这样的地位与待遇,怎么会突然发狂、自求死罪。如果是这样,死了以后,是不忠不义的恶鬼啊。古人曾经说过,人都有贪图势力的本性,即使这样,如果让他左手拿着据有天下的图册,右手拿刀隔断自己的喉咙去死,即使愚蠢的人也不会干,何况我还有一些辨别能力呢?”这段话见《三国志.彭羕传》,是彭羕写给孔明信中的内容。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彭羕真的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和马超内外联手夺了刘备的江山,他彭羕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对于这一点,彭羕在信中也有辩解,认为马超误解了他的意思,他的本意是要与马超内外效力,共同辅佐刘备,一起讨伐曹操。不管怎样,彭羕最后被处死了,年仅三十七岁。

彭羕终将是一位狂士,应该只是喜好口出狂言,还不至于有夺取刘备江山的志向与胆量,对于彭羕的死应该有点不明不白。但不管怎样,刘备的敏锐嗅觉不会嗅不出什么异味来。由此,刘备又想起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放过彭羕这么一位狂士呢?这样一想,刘备又想起刘封的事件来。刘备当年准备封刘封为太子,征求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说,这是家事,建议去问关羽、张飞。后来,关羽兵败襄阳,向刘封求救,刘封见死不救,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而丧生。当时是诸葛亮支招,要处死刘封。后来刘封兵败回到成都,又是诸葛亮极力主张要处死刘封,其理由不在刘封不救关羽这件事上,而是认为刘封性情刚毅猛烈,一旦他刘备去世了很难控制、驾驭。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担心太子刘禅懦弱降不住刘封,还是担心他诸葛亮自己会降不住刘封呢?原来要封刘封为太子时,他诸葛亮不太关心,似乎是想不让我刘备封刘封为太子,现在又这么关心刘封的生死大事,是不是担心我刘备一犹豫就原谅了刘封,所以,极力主张处死刘封。会是这样吗?刘备反问自己?要真的是这样,那就很危险了。刘备还想起了当时自己处死刘封的心情,自己确实很难过。尽管这些问题一时还理不出个头绪来,刘备提醒自己,总之,不能回成都。

第二、是自身身体状况带来的恐惧。经夷陵一战,不但损兵折将,自己也积劳成疾,身体状况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是一天天恶化。再加上思念关羽、张飞两位兄弟,闭了双眼,关、张二弟在梦中,睁开双眼,神志恍惚,关、张二弟似乎就在眼前。刘备不想让人见到他如此模样,他得提放些什么。

他想成都终将是要回去的。但现在不能回去,不能这么贸然地回成都,他得有一个清净的环境思考一些问题,他得认真琢磨、想想对策,应对危机,他终日忧虑,不得其解,在如此忧虑、困惑、恍惚之中,他忽然想起了袁绍。

刘备此时为什么会想起袁绍呢?因为袁绍和他亦敌亦友,先是敌人,后是朋友。最初,刘备投靠在老同学公孙瓒手下。此时,公孙瓒正与袁绍争冀州打得不可开交。刘备自然是帮助老同学公孙瓒打袁绍,有一次,还差一点要了袁绍的命。后来,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无路可走,就投奔了袁绍,袁绍也很器重他。这是刘备想起袁绍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袁绍有过他现在的经历。那是官渡之战,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其情形与现在的自己和孙权作战几乎一个模型。袁绍之于曹操,袁绍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要一举歼灭曹操。当时,有谋士田丰等提出质疑,预料袁绍的作战计划不可行,袁绍听不进田丰的规谏,并将田丰关在了牢里,恶狠狠地说,待我班师回朝再来处置你。袁绍最后被曹操两把火烧尽了军粮,由此大败。他今天之于孙权,正如昨天的袁绍之于曹操,他也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企图一举剿灭孙权。对此部属也提出反对意见,他听不进去,执意出兵,最后被东吴陆逊一把火烧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临出兵时,将反对者秦宓也打入了牢房,也恶狠狠的说了句,待我班师回朝时再来收拾你。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刘备与你袁绍命运如此巧合,以致弄到自己无脸面回成都了。想到这里,刘备大吃一惊。因为最后,袁绍恼羞成怒,担心被田丰耻笑,袁绍一不做,二不休,由于害怕田丰看笑话,将田丰处死了。刘备毕竟不是袁绍,他从袁绍那里学到了教训,他以袁绍为镜子,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教训。刘备采取了他一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