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虐心耽美 » 解码三国英雄 » 第五节、英雄不死

第五节、英雄不死

(2/4)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

大自然壮观,抒发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想。表达的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无奈与感慨。其心胸的反差,是历史伟人受历史的局限还是现代伟人是站在历史伟人的肩上展示的是未来,不管我们现在怎样去评判这样两位伟人,都不影响两位伟人在历史上闪烁的光芒。两位伟人也都有自己的注释,历史伟人面对刘氏汉家政权的没落,表现出的是“既得陇,复望属”的知足常乐心态,所以,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止步。而现代伟人表现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魄,所以,才有“换了人间”的喜悦。

不管怎样,从历史发展来看,曹操作为诗人、政治家对诗人、政治家的是有深刻影响的。

曹操是诗人、是政治家、是英雄,但也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凡人,

曹操的诗篇对后世芸芸众生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对于生命、对于未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曹操《短歌行》中开头的几句,我们常常借其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无奈与无助的感叹。特别是在无奈与无助的时候,很容易想起这几句诗,并反复在心里低吟,以此慰藉那颗受压抑而无可奈何的落寞的心。当然,这些诗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当作心灵的鸡汤来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生活想到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冲动,想到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追求,借以自勉,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总起来说,魏晋风骨,包括曹操的诗句不但影响后世的诗词创作,而且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括诗人、学者、专家、伟人以及芸芸众生。魏晋风骨,诗风永存。斯人已去,精神永恒。

二、官渡之战与思想。

官渡之战在中**事史上经常当做范例引为借鉴,在这一点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现代伟人。领导中华民族驱逐走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在这次反侵略的伟大战争中,写有两篇重要军事著作。一篇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篇是《论持久战》。这两篇军事著作极大鼓舞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使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以官渡之战为例,告诫中国**人、告诫中华民族,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预示中华民族抗战必胜。在《论持久战》这篇光辉军事著作中,伟人总结了十个月抗战以来的经验,指出中国的抗战是长期性的,将经历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告诫中华同胞,面对强大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不会灭亡,也不可能速胜,将是一场持久战。的这些军事理论,就源于《三国演义》,源于官渡之战。如果我们将的军事思想与官渡之战对接就会清晰地发现这一点。

现从战术上对接,的军事思想一是游击战。游击战的核心是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尽管这十六字令的游击战术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面对的围剿提出来的,但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为中国**人的抗日主张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为主,这十六字令的军事思想被朱德等各级指挥员娴熟地运用到具体的战斗中。

那么,这十六字令与官渡之战有什么关系呢?官渡之战,开战之初田丰为袁绍制订的战术是“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比较田丰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训练精兵,开展游击战,其核心就是以扰河南的“扰”字,这就是提炼出来的“敌驻我扰”的“扰”。怎么扰?田丰的战术是“救右击其左,救左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而的扰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然后是“敌疲我打”。这两者何其相似?“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只是的战役视野大,机动性大。所以比之田丰的“救右击其左,救左击其右”的战术视野大,机动性也大。这里还有两个可惜,一个可惜袁绍对于田丰的战术思想没有理会;一个可惜是这个战术思想不是曹操直接提出来的。不过对于后一点可惜有两条理由修饰了这个可惜。第一,田丰的这一战术思想仍然是发生在官渡之战的大背景下,自然与我们讲的官渡之战这个主题有关,第二点是曹操以具体战例诠释了这一战术思想。

下面仅以“敌驻我扰”为例作说明。

“敌驻我扰”,审配驻守邺城,曹操久攻不下,后来曹操改用战术,这战术就是“敌驻我扰”。他将邺城围住,在周围掘沟引漳水灌城,白天,沟挖得很浅,审配在城墙上见到沟堑很浅,不以为然,笑曹操幼稚,心里说那么浅的水沟是湮灭不了邺城的。曹操这里实在高明,他在制造假象,提供虚假信息,以扰乱审配的思维,使审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由此而麻痹轻敌,不做准备。晚上,曹操加大力度将沟堑挖得很深,将漳河水引来灌进邺城,最后是城中饿死过半。

的第二个战术思想是运动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面对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