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2/4)《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些单于都是袁绍扶持起来的,为了巩固关系,袁绍把家中佣人的子女当做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人为妻。第三点,如果加大打击力度,袁尚与公孙康就会联合起来,做困兽斗。他们害怕被消灭,会以死相拼。在这样的险情下,曹操没有采纳部下,“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的计谋。而是,自信的对这些人说:“我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我还想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派人送来首级,不需要麻烦士兵了。曹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但没有进兵,反而是撤兵回柳城。不久,公孙康果然派人送来了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人的首级。对此,部下大惑不解。曹操解释说:“公孙康向来就害怕袁尚这些人,我如果抓紧攻打他们,他们就会联合起来,以死相拼。不攻打他们,他们反而会自相火拼。情势就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是人性的自私自利性造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三国志。袁绍》裴松之注,引用《典略》中内容:“尚为人有勇力,欲夺取康众,与熙谋曰,‘今到,康必相见,欲与兄手击之,有辽东犹可以自广也。’康亦心计曰,‘今不取尚、熙,无以为说国家。’乃先置其精勇于厩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冰地”。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认识,对于这种困兽,如果你抓紧攻击,就给他们造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胜利条件。所以,曹操回避了这一点,转而利用人性自私的劣根性,让他们彼此为了活命而自相残杀。由此,说曹操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而造成随心所欲的程度,这一点也不过分。
其三、吕布,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魏书》曰:“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不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这个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吕布第一次来攻击时,曹操是空城,只有一千多士兵在家,想布疑兵,也无兵可布。由于屯子旁边有茂密的树林,又曹操本人诡计多端是出了名的。据此两点,吕布怀疑林子里有伏兵,而且吓得不轻。是相互提醒,曹操这个人诡计多端,不要中了他的伏击。其结果是自行退兵十余里。吕布第二天又来了,这次来是想好了主意的,是先放火烧掉那片树林,企图将伏在树林中的士兵烧死。可惜的是,吕布这一点心事早已被曹操看透,吕布第一天之所以退兵,是怀疑树林里有伏兵,那么曹操将计就计,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而把伏兵布在无水的长堤上,以断其后路。由此,大败吕布。
曹操,我们说他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将军。其实,这个“奇”并没有多么奇怪,只是出其不意而已。只是对手疏忽被曹操钻了空子。曹操之所以能事先知道对手有机可乘,是基于人性的深刻认识。如“公孙康与袁尚的窝里斗”,袁尚已到山穷水尽,按部下建议,应是痛打落水狗。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放落水狗一条生路。不但没有进攻袁尚,反而撤军回柳城,表面上看,留给公孙康与袁尚一条生路。而实际上是给两条饥饿的狗一块骨头,这两条狗为了生存,必然会为了一块骨头生死相搏,二狗相争,必有一败,曹操由此坐收渔利。要是公孙康与袁尚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为了一块骨头窝里斗。可惜,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就必然遭曹操算计。
三,海纳百川的领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是怎样礼待天下贤士的呢?据《史记》记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意思是周公为了接待天下贤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先后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曹操与周公比较起来,做得更具体、更细致、更周到。下面试着举几例说明。
其一、能宽容、包容部下的过失。最有影响的事件是毕谌和魏种,毕谌是欺骗了曹操。曹操刚刚占有兖州时,陈宫、张邈等人趁曹操征战徐州,投奔了吕布。此时,张邈掳走了毕谌的母亲,妻儿。曹操知道后,劝毕谌为了母亲还是投靠张邈。应该说曹操是很看重亲情的,但毕谌却表忠心,说他不会为了母亲,去投靠张邈。会一心一意跟曹操革命到底。曹操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得流下了鼻涕眼泪。可是,一转眼,毕谌就找了一个机会跑了。跑到了张邈那里去了。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活捉了毕谌。很多人数都替毕谌担心害怕,可是曹操不但没有为难毕谌,还给了一个鲁相的职位。其理由是“夫人其孝如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无所求也”。魏种更特别,魏种是由曹操推举为孝廉的,兖州叛乱,曹操对魏种很信任。说“谁都会叛变我,惟有魏种不会叛变我”。当看到魏种也逃叛了,曹操气得发怒说“只要魏种不逃到天涯海角,我就不会放过他。”后来,魏种被曹操活捉了。曹操还亲自为其解开捆绑的绳子,并重用了他。其理由是“唯其才也”
其二、勇于承认错误。陈群后来做了管干部的官,当时有人推荐乐安人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