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

(2/2)绿茵风云 / 烟柳岸

常全面了,可学生的收获却实在是很有限。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学语文究竟需要什么东西,怎么样学习对他们最有效果?”

杨雨峰和几个男教师抽着烟。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都思考过,可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要弄清楚学生对语文的掌握,比起其他学科来说,难度太大了。并且,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投入和成绩之间往往不成比例,投入多不一定就取得好的成绩,而一些学生平时语文没花多少工夫,但成绩却比较优异。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上语文课该讲什么内容,如何来讲?下一次的活动就把这两个问题作为重点。”

教研活动结束了。其实,在杨雨峰刚工作不久,他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大部分老师上语文课都是力图全面而深刻,把一篇文章尽量地解读全面展示给学生。可是,学生不懂,甚至有时候老师也不一定懂。当然,考试的时候根本没那样的深度。可是,老师们仍然乐此不彼。过去,他不方便说出自己的看法。如今,是教研组长了,这成了他的职责。

杨雨峰做事情很专注,搞教研的时候就会放下其他所有的事情。他们是在球场的草地上,围成一圈坐着讨论的。旁边,已经有人在踢球了。讨论完了以后,他也赶忙去换球衣。足球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生命。

毕竟明天要去陈家院踢球,得好好磨合一下。

还是同样的方式,老师带着学生分作对阵的双方来踢。这次,杨雨峰没有想着去验证自己的感悟,而是不断的传球,分球。他用球调动自己一方的队员,把球传给位置好的队员,同时也传给那些会站着一旁不想跑动的队员。对于整支球队而言,它应该是一个生命,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同样的意识。如果里边出现了没有融合到队伍中的队员,那这支球队就意味着生命力减弱了,甚至是“患病了”。

一个生命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器官发挥不同的功能,球队也一样。比如,一个人的手和脚发挥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某一动作,手和脚会自然的实现默契的配合。像奔跑时并不是只是脚的事情,两手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摆动来实现身体的平衡。

道理都是相通的,可要实现就实在太困难了。自己的身体能够很好的控制,可队员的情况各不相同,要想达到默契配合,实在不容易。

这是个人和环境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