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安排

(3/4)大明狂潮 / 不死鸟卡恩

毛庄一样,可他们村因为没有进士老爷或是举人老爷护着,全村一千来口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我儿媳妇娘家,每年都得我儿媳接济着过日子呢!”

“要不是咱们毛庄实在是没荒地可开了,要不然附近的村子里还不知道有多少户人家想来毛庄呢!”

“再说,咱们毛家之前,毛庄也是没有进士、举人老爷护着的,大家日子过得那叫个难呦!官府说的鱼米之乡竟然是贫困之地。”

“直到二十年前老爷考上举人后,全庄托庇在老爷名下为丁,大家的生活才好了一些。”

“咱们毛庄本来也就几百户人家、千把人口。我毛家仁厚、看不得百姓受苦,陆陆续续接纳了不少其他庄子里活不下去的农户、渔民、匠人等为家丁,这才让毛庄有了现在千户人家的样子。”

“毛庄这千户人家,虽然名为毛家家丁,但实际上毛家并不把他们看做是家丁、还像平常人家那样对待,不收租税不说、还时常接济。”

“那些苦日子,大家可都记着呢!能有现在这么滋润的日子,乡亲们还不知道怎么感谢咱毛家呢!”

老管家一口气说了这么许多,不由得有些气喘,只好停了下来。

“嗯,乡亲们不埋怨毛家就好。福爷先喝口茶、缓缓气。”

毛烈连忙招呼了一下老管家,心里却是翻腾不已!

由于系统开放了系统自带的资料库,这两天毛烈查阅了不少关于明朝的信息。那些资料中大多都说明朝时期中国的民间财富惊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但令毛烈没有想到的是,现实中的情况却是跟书面上的大不相同:明朝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书面上所说的那么美好。

要知道,毛烈现在所处的地方,可是非常靠近号称天下粮仓的湖杭两府、气候地势都与那两府相差无几的宁波府啊!

想到这里,毛烈说道:“咱们宁波尚且是如此,那浙西那些山地丘陵众多的地方,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不容易的。”

老管家连忙放下茶碗,点头应和道:“主人说的是呀,前两天阿福去宁波城中采买的时候,还碰到了几个自称是从处州遂昌逃难过来的矿工呢。”

“他们都是衣衫褴褛、灰头土面的。现在可都是腊月了,他们连一件避寒的衣服都没有,个个都是被冻得瑟瑟发抖。真是可怜呢。”

“遂昌?这个名字怎么有点耳熟呢?”

毛烈心里一动,连忙到系统里查阅资料。

一查之下,毛烈心中不由大喜:“那几个矿工还在宁波城中么?”

“还在不在,阿福就不知道了。”

老管家回答道:“不过主人,请恕阿福直言,咱们毛庄现在可是再收纳不下流民了。”

“少数几个还是可以的。”毛烈却说道:“我是这样想的,过完年后的毛家,还需要做些其他事情了,需要适当地增加些人手。”

“福爷也知道,我父兄过世之后,咱们毛家的进项是锐减了。这点才账薄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后半年的进项除了卖宅所得外竟几乎是前半年的零头。”

“以前,我父兄每年两次的双屿交易,都能给家里面带来上万两银子的收益。可是现在,父兄已故、双屿被填,这项收益已经是断了,毛家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来增加点收益了,要不然就会坐吃山空了。”

“趁着现在家里还有些银钱,毛烈想着过完年之后弄些产业出来,增加些家里的进项。毛家不以庄子为利、还要接济庄用,现在外贸收益断绝,光靠城里那几个店铺的收益,是维持不住整个庄子的花销的。”

老管家表情一暗,点了点头:“也是,阿福刚才还当是老主人们在世呢。”

看着毛烈的脸色也黯淡下来,老管家连忙说道:“阿福口拙,主人勿怪!还请主人明示阿福怎么去办。”

毛烈收拾了下心情,考虑一番后对老管家说道:“我有一些想法了。民以农工商为生,现在咱们不以农为利、商路又基本断绝无利,就只能从工上面想想办法了。所以趁着又有流民出现,招收一些有手艺的流民来。”

“流民们的手艺,要求是丝织、刺绣、木工、铁匠。农夫就不用招收了,毕竟咱们毛庄没有多余的田地来给他们耕种了。”

“还有,要是有矿工也可以招收。矿工们都有把子力气,做些体力活还是很有用的。”

老管家点了点头:“行,阿福知道了。”

“我在宁波城里就看到好几个矿工了,想来容易招收得到。木工和铁匠,咱们庄子里就有几个,阿福再去招几个过来。”

管家旋即又有些为难道:“只是这丝织刺绣的人嘛,阿福觉得会比较难招一些,毕竟这种人都在各家工坊里。”

毛烈摆了摆手说道:“不难的,自从双屿被填之后,浙江一地的丝绸销路大减,那些工坊的产能立刻就过剩许多了。看不到外贸恢复前途的工坊主们,肯定会裁减人手的。”

“而且,销路大减、产能过剩之后,生丝、丝绸的价格就会下跌,咱们还能趁着这个机会低价购入生丝、丝绸来进行织绸刺绣。”

“还有,就是让城里的店铺多打听,时刻注意城里生丝和绸料的价钱。”

管家听了,却是一脸迷茫:“产能?过剩?”

毛烈连忙又说道:“福爷不必纠结,按毛烈说的去办便是,肯定能招到丝织刺绣的流民。”

管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