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4

(1/1)八十年代翻身记 / 秀木成林


前提是必须保质。

糟心事彻底告一段落,日子重新回归正常轨道,很快的,姜宁就迎来一件高兴事儿。

她的两个哥哥终于回来了。

“宁宁!”

姜建设姜红兵风尘仆仆,这年头通讯不方便,兄弟俩也没法提前通知小妹,不过他们回了杨市后,一得空就直奔西河坊。

兄弟俩都是一身六成新的薄呢绒外衣,既抗寒又不让人小瞧还不过分招眼,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笑着扬声喊道:“宁宁,等等我们!”

正准备锁店门午休的姜宁一探头,登时喜出望外,她欢呼一声,“大哥,二哥,你们终于回来啦!”

兄妹聚首,自然欢喜,姜宁侧过身让两人进门,兴奋过后,她忙问:“大哥二哥,你们咋出去那么久呢,当初不是说大概十天半个月吗?”

现在都差不多有一个月了,虽然发了个电报过来说忙工作没事,但就那简明扼要的寥寥几个字,根本无法说清楚情况,还是很让人牵挂的。

通讯不便就是烦,私人电话到底啥时候能够放开呀?

姜宁仔细打量两个哥哥,二人虽面上略有疲惫之色,却神采奕奕,看来出门挺顺利的。

她放下了心,抱怨道:“我每次打电话回村委,爸和妈都要念叨一遍呢,小杰也说很想爸爸了。”

“你俩给家里打电话没?”

“打了打了,刚给家里挂了电话,才过来的。”

姜建设姜红兵何尝不不惦记家人,但出门在外人生路不熟,找不到电话打才是常态,就算偶尔能打,又凑不上亲人候在另一边,不然他俩就不会选择拍电报了。

兄弟俩一个月前出了杨市,往南而去,本来车队是商量好路线的,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们发现,在一个城市采购的某些货物土产,不用等回到杨市,在回来途中的大小城市就能热销。

于是,他们干脆边走边卖,卖掉一部分货物,然后继续采购,他们后面还刻意绕了路,途径自己有些人脉的城市,节省时间并利益最大化。

这么一改变计划,固然多赚很多,但同样也多耗了半个月。

姜红兵拍了拍两人扛来的包裹,并随意解开一个,笑道:“宁宁,这些是我和大哥挑的,外地的土产,你和东子尝尝鲜。”

“啥呀?”

姜宁好奇凑过去一看,好家伙!男人巴掌大的鱿鱼干,厚厚两三捆;一小布袋满当当的干虾,橙红橙红的,之所以叫干虾不叫虾米,是因为它晒干后还有拇指粗细;两三指宽的蚝豉,青白色,一看就是生晒没有取过油的。

她又扒开一个包,黄白澄明的响螺片,一大包鱼肚,沙虫干鱼干咸鱼紫菜海带,等等等等。

咸香扑鼻,海产品气息铺面而来。

她眼前一亮,上等海货许久没吃上了呢。

姜宁如意料中一般欢呼雀跃,姜建设和姜红兵对视一眼,目带笑意,他俩就知道小妹喜欢。

“这些在杨市卖着贵,实际在海边小城便宜得很,家家户户一大堆,咱们来收购,他们开心得很啊,要走了还拉着打听啥时候再来。”

这是亲哥不是外人,姜宁没半句废话,直接利索收下,她好奇问:“哥,那你们拉回杨市的东西,也是批给人吗?”

这样最省事,不过有些可惜,能被他们最后带着回来的,肯定是在杨市最畅销最高价值的,如果直接面向市场,比整批出手获益大很多。

谁都知道二道贩子赚得多,姜家兄弟也中间商,不过他们是长途奔波,四下比较货源,还出人出车,赚得也不容易。

要是批给杨市的人,那这人就稳稳大赚了。

姜红兵笑笑,摇了摇头,“咱们拉回杨市的货,小半批给人吧,剩下大半咱们打算开个两个店直接卖。”

这是路上就商量好的,辛辛苦苦运回来的东西,当然不想被人白割一茬。

本来犹豫着怕麻烦的,因为他们不长期留在杨市,怕雇的售货员欺上瞒下,是姜宁的明码标价给了姜红兵启发,定个实价,称重进店,可以略略浮动一些,但再多就不行了。

老百姓火眼金睛,你想缺斤少两也不容易,再拜托几个哥们常来逛逛,就差不多了。

这些紧俏货物,不愁生意不好。至于批给人的那小半,其实是维持人脉打通关系用的,相较而言获取的利益不能以钱来计算。

“宁宁,我和大哥商量过了,想在杨市买个房子,把爸妈嫂子小杰接过来。”

这趟出去真赚了不少,就算留下大半作为下次出车本金,买个好房子安置家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真的?!”

惊喜来得太快太突然,姜宁愣了半响才反应过来,一向遇事淡定的她喜形于色,“真的吗?那太好了!!”

她欢呼雀跃。

分开几个月,姜宁非常想念爸妈,她还以为至少得耐心等个一年半载呢,现在哥哥事业顺利又雷厉风行,一下子就拍板了。

兄妹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