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2/3)天降之任 / 俺也试试

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了那些粮车附近。周围巡逻的蒙古兵丁一个接着一个无声地倒下。午夜后,一匹匹正在休息的马被拉了出来,重新套上了车辕。四匹马分前后两组双驾拉着的马车准备好了以后,有人给拉车的马轮流嗅了嗅一个小瓶子。此时正是黎明前,黑夜浓重。

也就在这时,赵宇召集了他的老幼妇孺队,在护国寺集合了。

史书记载常州破城就是十一月十八日,伯颜让精兵猛攻北城,同时让宋军降兵打头阵攻南城,遣自己的亲兵夹杂其中,在众军士的簇拥下,把赤旗插上了城墙。

赵宇推测如果赤旗上城,各路兵士见了如潮而来,那么应该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事才行,黑夜谁也看不清。另外,有关陈炤的记录,说他拒绝了别人劝他走后,“日中兵至,死焉。”就是到了中午,元兵来了。所以,怎么看破城都该是在太阳升起后的早晨。但是为了保险,他还是提早准备。

面对着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赵宇平静地说道:“我们练兵多日,今天就是上战场的日子了。”

站在前面的少年们激动得发抖。这些日子,元军攻城激烈,常州伤亡惨重,沿城墙的民居都被烧光,这位赵官人要求大家天天躲在这远离城边缘的中心庙宇,免遭战火,而他自己也十几天不再登城。开始少年们心中多少有些猜疑,可赵宇的严厉不是在呐喊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指挥,他能让那个人练习一个动作几百遍。有人想偷弓弩上城,不知怎么就被他击倒在地,醒来被罚两天不给粥,外加残酷的训练。渐渐大家明白赵宇不上城肯定不是因为胆小,他们练得这么狠,一定是等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来用他们。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春期毫无畏惧的少年人怎能不激动。

那些妇女一个个布巾缠头,裙子都截短到小腿,袖子绑得结实,有的人身边还有小童。她们大多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许多已经没有了丈夫,有的年纪大的还失去了成年的儿子。日夜不停的炮击警醒着她们,城破后她们的命运她们自己了然,无论长相如何,几乎人人都带了刀剪之类的自杀凶器。死亡不再可怕,许多人根本就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地活下去。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年纪大些的面容郑重,年轻些的有的眼中含泪,可没有一个人哭出来。她们就要上城了,怎么能哭哭啼啼的,让人看不起。

老人们围在周围,也都装束利落。有的手中拿着小旗,有的拿着木棍,有的还拿着绳索。

“引路翁队。”赵宇说道。

“到了。”一个老汉举了下手中的小旗。

赵宇点头:“准备好了?”

老汉说道:“好了,从东门到南门各个路口都有人指路,另外,我儿现在东门,信号后,我会告诉他详情。如果我死了,还有别人顶替我职。”这里的老人十分忌讳谈论死亡,他现在这样明确地说出来,表示他已经无所顾忌。

史书中记载,元军破城后,有人劝陈炤从东门离开,因为那里已经没元军了。赵宇与李越就约定了粮车从东门入常州。

赵宇说道:“出发吧,应该是天亮之后。”

老汉应了一声,挥了下旗子,五六十个老年人随着他离开了护国寺。

赵宇看着剩下的人说:“组队。”

一下子,人群分开,妇女们以床弩为单位,组成了三到五人的小组。而少年们则组成了背着双弩的两人和背着竹筐的两个儿童的四人小组。余下的儿童们站到了一起。

赵宇提高了些声音,“协助队到了吗?”

“来了!”两大队和尚从大殿中走了出来,一个身穿袈裟的长老也迈出大堂,他后面的一个和尚带出一面大旗,到院子里展开,上有“降魔”两个大字。

那个长老走到赵宇身边说道:“赵施主多加保重,真不用我的旗?那两个字是我得意之作。”

赵宇低声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