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3/3)百折不受 / 白衣若雪

师怎么打都没有背过过啊。

谢臣看着他张口也有些急,齐老看着他俩黑着脸:“谢臣你来说一说这幅画创作的背景。”谢臣张张口词穷,他也只记得一句:“这幅画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齐老又问:“云泽,在抗日战争年代画这幅有什么寓意?”

薛云泽得了谢臣的这句干吧提示终于背出来:“他的用意是要跟愚公移山里面这句话相关,那个: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齐老终于点了点头:“对,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只要齐心合力团结一心坚持不懈总有赶走日本人的一天!从现在开始你们两个记好了,无论哪一天都不允许国画流失日本。都不允许给日本人画画。”想这那些流失在国外的珍品,想着保存在日本大阪博物馆里的那副《天王送子图》,想着明明是自己国家的画还要跑到人家的博物馆去看,想着还只能看看,不能临摹不能拍照,齐老的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记着,我们与日本人不共戴天!”

齐老声音很沉重,伴随这他的檀香木拐杖重重的砸在了地板上,砸在了两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的心里。日本人与我们不共戴天。无论他如今如何的为自己的洗刷永远也洗刷不掉他们犯下的滔天罪孽!

齐老说完后看着两个人:“好了,你们两个再去临摹一边,记着要有历史的厚重感。”

这次两个人没有不情愿,他们两个尚且沉浸在齐老的话里没有反应。

此刻任宣的声音带着历时的凝重感一字一句的讲解: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

任宣声音缓和了下来,声音不再那么沉重,谢臣也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的听他讲解,徐悲鸿的画人人皆知,任宣更是崇拜,他的这幅画他倒背如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任宣说完了谢臣用手轻轻拂过这幅画声音奇异的柔和:“讲的好。画的好。徐悲鸿为中国的美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西创作的第一人,他开创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画法,他,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第二十九章

“恩。”两个人看着这幅画久久不能回神。徐悲鸿去世了,可是他的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齐老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画风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两者合二为一。齐老年纪大了,可是西方的透视与明暗他也熟练至极,他的速写稿子已经数不清,都堆在杂货屋里,谢臣跟薛云泽两个人抬出去买废纸都能买很多零食。其实舍不得卖,上面的每一副都是他们两个临摹不出来的,几笔就成,干净利索,标准透彻。

能跟着这样的老师是他们的荣幸。就连隔壁的陈教授都感叹,齐老是画界的鼻祖啊,你们两个有福了。是啊,有福了,恩挨打挨的也多了,两个人的速写长长挨骂,画了一个上午,曹老来检查看一眼就知道哪里错了:“薛云泽,谢臣的眼睛有那么大吗,比例失调你看不出来啊!”一个巴掌,谢臣跑过来看。薛云泽抢过他的速写本:“齐老你看看谢臣的,你不能老说我!你也挑挑他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