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节

(3/3)[历史]大汉首辅 / 北徙君

翻开一本奏章:“你手下那个魏姚,在任扬州刺史期间,治下吏治清明,他并没有什么根基,先调回来做个九卿吧,刚好巫蛊之乱的一些乱党还需要审理,朕擢升他为廷尉,全权负责此事。”

“儿臣先替魏姚谢过圣恩了。”

刘彻略微颔首:“朕知道他这次人恰好在长安,也不用回去交接了,朕让新的扬州刺史在长安和他交接,他就早早去廷尉府报道吧。”

霍去病自己找了个坐榻坐了下来,看向张贺说道:“这次巫蛊之乱平定,张贺功劳很大,陛下没有什么赏赐吗?”

霍将军讨要官职太顺便,张贺感到压力山大,连忙回道:“臣替陛下和太子解忧,乃是分内之事,未敢贪功。”

“你就不要谦虚了。”刘彻说,“据儿在朝里怎么能少了你这个得力助手,朕特地让据儿带你一起过来就是为了此事。”

“愿闻陛下赐教。”

“御史大夫商丘成在此次事件里坐观望不作为,已经被革职,朝廷需要一个全新的御史大夫,张贺你可愿意?”刘彻问道。

张贺之前就是非常号将军,他原本以为刘彻像给姚潜那样给自己个九卿的官员当当,还在暗暗思索光禄勋韩说这次应变没什么大问题,说不定会是两宫卫尉之一,没想到刘彻直接跳过武将职位,给了他一个三公,张贺简直受宠若惊了。

他连忙跪下来谢恩:“臣不胜惶恐,如蒙陛下不弃,臣愿尽心竭力。”

“你的父亲张汤之前也当过御史大夫,你这也算子承父业了。”刘彻语带怀念地说。

这句话勾起了张贺对已经去世多年的张汤的思念,他还记得那个留着胡子一脸慈爱地看着刚穿越过来还是小婴儿的自己的中年男人,那时候张汤还不是御史大夫,再后来张汤从这个职位离任远赴边关。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御史府的一草一木还记不记得这个曾经也活得肆意洒脱的男子。

从未央宫出来之后,刘据在北宫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透露了刘彻的意思和安排,并且对接下来如何治理国家进行了一番讨论。

半个月之后刘彻的病彻底好了,他收拾停当带着天子大驾和霍去病的护卫骑兵,浩浩荡荡地一路往西而去,这个旅程一路穿过河西走廊,经过西域各国,再从乌孙折返,往北经过轮台,从燕然山下而过,路过龙城和漠北,最后返回朔方郡。

早在刘据说了张贺要当御史大夫,魏姚要当廷尉的时候,众人饮乐中张光还大咧咧地开玩笑说自己和魏姚同时期跟了太子,结果魏姚都九卿了,自己什么都没捞到。

刘彻动身离开长安城之前已经把所有的起居用品都搬到了建章宫,把未央宫留给了刘据。

在刘彻离开之后,刘据正式入住未央宫,经过了之前的巫蛊之乱,张贺特地提醒刘据,军队和保护自己安危的保障不能少。

所以在张贺的建议下,刘据让张贺和卫伉从自己手下的士兵里选出信得过的,重新组建了未央宫卫队,又任命张光为未央宫卫尉,负责保卫太子和皇后。

未央宫里全新的领导班子开始运作起来,刘彻等于给刘据在正式登基之前留了一个缓冲期,出现了他手下老臣和新臣同朝共事的情景,刘据刚好可以趁这个过渡期,提拔一批他看好的人才进入朝廷锻炼,同时考察可以留用的老臣。

在长安城初雪降落的时候,长安城的百姓都知道现在是太子在主持大局了,因为刘据之前在处理长安城瘟疫时,被张贺靠着民间的宣传队刷了一把好感度,后来平定巫蛊之乱又解救了无数蒙受江充冤屈的百姓,一时间刘据在长安城百姓口中的形象那简直是无比圣明又仁爱宽厚的太子。

对于长安城的百姓来说,皇帝锐意进取,太子适当休养生息,这一张一弛让他们觉得日子又过得滋润了起来,再加上今年粮食收成好,长安城里到了过年时刻格外热闹了起来。

张贺现在是痛苦并快乐着,他初当御史大夫,这个任务对他来说还是比较艰巨的,他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学习处理御史府大量的事务。

还好张贺天性聪慧,不管什么都一点就通,很快他初上任时那些异议的声音都不见了,整个御史府上上下下被他管理得非常妥帖。

只是还是忙啊,张贺忙刘据也忙,虽然张贺平时经常来宫里向刘据汇报工作,但私下见面竟然有时候只有休沐日才难得见上一面。

所以过年的假期显得多么可贵啊,刘据对张贺说:“明日你陪我去西市逛逛吧。”

第193章 花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