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3/3)琴瑟在御,宠辱两忘 / 我独顽且鄙

他能在李朗临幸宫妃之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鸳鸯交颈?

断无此可能。既同为男子,谁又能荒唐可笑到去自担“贤淑”美誉,揽不妒不恨的“仁厚”颂赞?

莫说他自己,便是长乐,作为兄长他也不能容忍她受这般委屈。他满心盼望长乐能得一忠厚良善的男儿般配,哪怕卑微穷苦些,一夫一妻,胼手胝足,情恩并重,相伴相扶,也胜于锦衣玉食而无知心人嘘寒问暖。

只是李朗宛若当年的他,他却是置身于叶颖的处境,如此一想,更觉对不起昔日正妻,无福消受皇帝的恩宠。

令他最终下定决心的竟是高正——死于中秋月圆、民间阖家团聚、良辰美景夜的高正。

那夜席散之后,赵让原以为并无机会与长乐单独相聚,但太后心慈,特意令他们兄妹短暂见过,长乐含羞带涩地交给兄长两个香囊,赵让得一,另一个却是要他帮忙交给高正。

她在泰安宫中颇得照顾,气色大好,情窦初开之下更显得楚楚动人,赵让明知两人心事,不好点破,除去同意转赠,其它话便含糊其辞。

回到承贤宫,自然是高正前来侍奉,小黄门脸色难看,仿佛大病未愈,赵让只道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骨肉相离,深宫如囚,也没有多问,以免触及伤心,唯吩咐高正温酒对饮。

高正一去,许久方捧食案而来,默默置备,仍寡言少语,眼中凝泪。

赵让心生诧异,要开口相询,欲言又止,从衣袋中取出长乐绣制的香囊,递给高正,笑道:“这是长乐送你的,你且收着。”

他原是要令高正开怀,不想高正颤着双手接过,贴于脸颊,热泪滚滚而落,呜咽不成声。

这下赵让不得不问了,他搭上高正肩头,放柔了声问:“怎么了?是睹物思人?还是想念亲友?小高,长乐……未曾将你忘怀,你待她的真心,她也是懂的。”

高正擦去泪水,抬脸看向赵让,嘴唇发抖,却仍含了微笑,他带着哭腔道:“将军,奴婢高兴过头了,让您见笑——奴婢、奴婢还想问将军一句,如果奴婢不是阉人,您,您……”

“小高,”赵让见高正涕泪横流,微微皱眉,压在他肩头的手劲不由重了几分,吁然一叹,“只要不在此处,即便你身有残缺,长乐如愿,我岂能有异议?”

然人在险象环生之地,长乐既已是赵让的软肋,高正再卷入其中,更要步步惟艰,赵让不得不作此思量。

高正听罢,方始展颜,咧出硕大一朵笑靥,似得寸进尺般再问:“将军真把奴婢视作朋友?”

“自然。”赵让颔首,眉头紧蹙,正待发问,高正已然笑逐颜开地到食案前,提壶自斟,满满一杯,双手举起,向赵让恭恭敬敬地道:“既是月圆,奴婢向月仙祈愿,希望将军终有日阖家团圆,得享太平。奴婢得将军教诲,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奴婢今夜,总算是明白了。”

话音落下,高正又朝赵让一笑,赵让心念电转,猛喝道:“小高!”便要伸手去夺高正的酒杯,然而为时已晚,高正已然昂头,将酒液尽数倾入喉中。

赵让将高正抓入臂弯,高正泪流不止,面色惨变,已是说不出话来。

“是谁?”赵让只觉万箭穿心,勉强问出口,“皇后要你杀我,是不?”

高正此时周身抽搐,脸现青紫,对着赵让艰难地扯着嘴唇,终是一字亦不成形,倏然间两眼眼皮脱力垂闭,无声逝于赵让怀中。

那夜赵让自是未能成眠,他抱着高正尸身步去小黄门的住屋,亲手为高正收拾物件,忙碌之中无暇伤心,唯有不住冥思苦想,终究是得了个结果:如今即便机会千载难逢,他也不能离开。

他赵让不是圣人,结仇再三,于公于私,他都容不下谢氏一族。高正纵然命如蝼蚁,也是他的朋友,也是因他而死。

次日鸡鸣刚起,赵让便喊人查访高正宫外的亲戚,得知高正在城内,尚有寡母以及兄弟合共五人,全家仅靠大哥一人卖面为生,心中更是恻然,情知定是有人以亲人性命相胁迫,逼高正就范。

然而那孩子却情愿以身代死,也不肯下手害人,恪守朋友之义,真正义薄云天,赵让想起高正临死前,仍要问清赵让是否视他为友,便觉呼吸都要难受地停滞。

为友而死,死而无憾。赵让却不能在高正无辜惨死后犹无动于衷。

他要见李朗,求皇帝莫要将他闲置于此,他不是个需要他人保护的无能之辈,身边亲近皆受他连累,他还要怎么个无可奈何束手无措?

而李朗……

仍不愿信他。仍不愿。

明知李朗绝情的话语是出自恼恨的口不择言,赵让当时的心却如坠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