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

(3/4)侍妾翻身宝典 / 百媚千娇

子鸣冤开脱,四处搜集证据,证明太子的清白。更有那愚忠,想留名青史的,开始跪谏,在皇上御书房外长跪不起。

皇上因为太子此事气怒交加,大病在榻,正是恼怒之中,那些官员又不开眼,火上浇油,自然引起皇上震怒,大发雷霆,竟然咳出血来。

皇上抱恙,朝政暂时不能理。*也有心怀不轨的人,在太师的带领下,开始蠢蠢欲动,在朝中造谣生事,将矛头指向了三皇子,扬言太子一案皆是他伪造证据,栽赃陷害,意图取而代之,瞬间将他置于了风口浪尖上,千夫所指。

皇上焦头烂额,无奈之下,秘密差人紧急召回了楚卿尘。

楚卿尘因为诺雅一事,惹恼了皇上,皇上龙颜大怒,将他禁足在了枫林寺之中,不许踏出寺门半步,晨钟暮鼓,得一嗔点化,让他修身养性,忏悔己过。

如今皇上病重,朝中大乱,楚卿尘自然是责无旁贷,当日就进了皇宫,在御书房里熬了一个通宵,将堆积如山的奏章批阅完毕,然后第二日就代皇上上了早朝。

楚卿尘看似温润恭良,没想到行事却是雷厉风行,一晚上的时间就尽数掌握了太子的所有罪证,在朝堂之上一番唇枪舌战,令太子亲信一党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他软硬兼施,对于*中的治国之才进行了拉拢,却又严惩了几个惯会煽风点火的蛀虫,令人心生敬畏,刮目相看,打了一个漂亮的头阵。

皇上的这一举措在朝中又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端倪。太子入狱,皇上却派遣三皇子继续负责审理此案。要知道,太子一党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审理稍有不当,那么,三皇子难辞其咎,这摆明了就是受累不讨好的差事。势必会得罪朝中近半权臣!

而楚卿尘,却在此时脱颖而出,接手朝政,再加上皇上的人支持辅佐,必将平步青云。而且,此时皇后病卧在榻,被皇上派遣过去的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无法插手朝堂之亊,*的人群龙无首,楚卿尘不会受到太大阻力和干扰,顺风顺水,正是最好的时机,只要他抓住这个机会,将权势尽收囊中,等到皇后等人转身想干预的时候,也就迟了,他已经奠定好了与之分庭抗礼的基础。

大臣们纷纷开始猜疑,皇上此举究竟是何用意,难不成有意将皇位传给楚卿尘不成?自然,这时候,蕙夫人受太后懿旨,终生不得为妃的往事又一次被翻腾出来,大做文章。就连远在云南的镇远侯也上书旧事重提,表示若皇上罔顾太后懿旨,肆意妄为,他将不得已执行太后的遗命,进行干预。

还好皇上高瞻远瞩,将整个大楚兵权尽数在握,纵然整个大楚再动荡不安,只要兵权在百里府手中,就可以高枕无忧。那些跳梁小丑愿意闹腾,就尽管闹腾好了。

楚卿尘接手朝政,以三寸不烂之舌打消了*对三皇子的质疑以后,就将那些弹劾太子的奏章尽数交给了三皇子,连同邯郸煤矿一案,共同审理。

百里九说,皇上这是下定决心要为楚卿尘清除障碍了。那三皇子一直以来,都与太子龙虎相斗,背地里早就不知道搜集了多少太子的罪证,这次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将太子置于死地都不会善罢甘休的。

楚卿尘,韬光隐晦许多年,终于要大展宏图,一鸣惊人了!

☆、第七十八章 太子妃有请

诺雅心里就暗自在想,楚卿尘如今代理朝政,太子最终必然罪证确凿,他会怎样处理呢?会不会心软顾及手足之情,还是像一位真正的冷情帝王一样,席卷起有关太子的一切,斩草除根?

弹劾太子的奏章里自然不乏罪证确凿的罪行,如贪墨,陷害忠良,徇私舞弊,一桩桩,一件件,一条条查实了罗列起来,不需要邯郸一案,就足够扳倒太子了。

病榻上的皇上听闻了三皇子的启奏,也只是疲惫地挥挥手,无奈而又心寒地吐出四个字:“终身监禁。”

感觉就果真像是大厦倾侧,几乎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邯郸一案仅仅只是一个引线,牵扯出无数的大案,然后,太子一党“轰隆”一声,全都倾塌了,树倒猢狲散。那些趋炎附势的太子羽党迅速向着楚卿尘聚拢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大献殷勤。

皇后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势力竟然这样不堪一击,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釜底抽薪,全都弃了自己而去。她不过只是淋了雨水而已,就一直昏昏沉沉,四肢乏力。偶尔清醒的时候,她躺在榻上,就感到惊恐和绝望,她就知道,彻底地没有了希望了。皇上能够不继续追究她的罪过已经是网开一面。但是,这个皇后的位子,换人只是迟早的事情。

对于此事,诺雅心里自然是痛快淋漓的,毕竟自己的血海深仇终于得报,也不负自己父母的在天之灵。但是她心里总是尚有一点疑虑。既然此事幕后之人乃是太子,那么杀害慕容一家必然也应当是太子所为。那么,又是谁雇佣杀手阁刺杀太子呢?

明明杀手阁应该是与那幕后之人沆瀣一气,蛇鼠一窝才是。

当时阁主交代给自己这个任务的时候,告诉她,买主乃是江西总兵方坤的旧属,并且交给她那块刘海戏金蟾的玉佩,让她以方坤女儿方诺的身份进行刺杀。

但是此事明显疑点重重,根本就经不起推敲。这种诛杀九族的罪过,有谁会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呢?就不怕惹祸上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