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3/4)雨夜重生 / 小水家的猫

都过不下去了。”

“所以……大部分人真的是为了逃难而来?自己封地上的匪患如此严重,西南王却放任不管?”易千帆看了黄忠一眼,意识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闭了闭眼,才对兄弟两说道,“你们说的属实?”

“绝对属实,求少爷和管家不要赶我们走,我们真的不敢骗人了。”哥哥焦急的恳求,生怕易千帆不信。

易千帆又仔细观察了一下两人的神色,过了片刻才道,“好吧……情况我都了解了,你们先下去吧。”

两兄弟告了退,正好秋子寒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雪梨汤。

“煮好之后晾了好一会,现在喝刚好。”秋子寒放下碗,被易千帆揽着坐到他身边,“怎么皱着眉毛?天气太躁上火了?”

黄忠见两人打算说体己话,也准备退下,却被易千帆叫住了,“黄叔你等等,咱们合计下刚才他们说的事。”

“什么事?”秋子寒好奇道。 易千帆又耐心的把刚才兄弟二人说的话又简单说了一遍,“我觉得……”突然脑子里一个激灵,他想起了上一世朝廷出兵去西南剿匪的事,跟现在的这件事之间……有关系吗?

上一世,他记得是沈莲的孩子差不多五岁的时候,朝廷昭告天下,西南匪患猖獗,要出兵西南剿匪。这一出兵就是五年多,那时江宁到处能见到从西南而来避难的百姓,因为动兵需要粮草,导致五年里粮价一直上涨,百姓苦不堪言。还有好多粮商的存粮都被朝廷征去支援西南的供给,虽然朝廷会出钱购买,但是对粮食的数量和时间都有很严格的限制,粮商拿不出来,就会被入罪押入大牢,所以一时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现在看来,只怕这一世朝廷出兵要提前,而且……西南并不是匪患这么简单吧……从刚才兄弟俩所说的……西南王是要反?那又跟突然出现的土匪有什么关系?朝廷……知道这些内情吗?

易千帆一时有些想不明白,毕竟他虽然读过书但一直没有想过考取功名,对政治的事也不感兴趣,上一世整日花天酒地,更对这些没有什么研究。现在凭借重活一世的经验,能考虑到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黄叔,你对刚才他们说的,有什么看法?”易千帆决定问问黄忠的意见。

黄忠皱着眉头,一直摇头,最后甚至叹了口气,“只怕是不简单啊,也不知道会不会给咱们招来什么祸端。”

“那些兵……难道是西南王要谋反?!”秋子寒也明白过来,后背一阵发凉,“万一打起仗来,那咱们……”

漓江往东就是江宁,距离不远不近,漓江往北都是天险,往南往西就是边疆,所以如果百姓要逃,或者最容易被战事波及的地区就是江宁。万一西南真的打起仗来,不说易家的生意如何,能不能保住一家老小的周全,都不好说。

“要不咱们往北逃吧……去京都。”秋子寒拉住易千帆的手,心里有些不安,“我只求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其他的什么的都可以不要。”

易千帆拍了拍秋子寒的手背安慰道,“还不至于……西南离这还有一大段距离,况且……是不是真如咱们猜测的,还不一定呢。”

“少爷说的对。”黄忠也安慰秋子寒道,“咱们提前做好打算,实在不行真打起仗来,再往北走也来得及。”

易千帆点点头,想了会,又说道,“如果打仗,朝廷肯定要征粮,江宁是产粮大户,咱们庄子又是地多、产量高、最显眼的一个,到时候肯定躲不过。朝廷征粮都有数量时间的限定,如果交不出来,怕是不好交代,若是想提高产量,庄子里现在的人手全算上恐怕不够,只能把铺子里的劳力全部调过来。”

“少爷的意思是?”黄忠看向易千帆,心里已经猜到了他的想法。

“把染坊、酒楼那些全关了……专心做粮食生意?”易千帆说得很慢,显然是还在思考。

黄忠拿出算盘,啪啪的扒着算珠。易千帆和秋子寒知道他在算什么,静静的等着结果。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黄忠终于收回了算盘,“染坊和成衣店是相关联的,虽然现在加在一起收入最多,但是成本也大,染坊里面光工人就有三十多人,老师傅也有好几个,这些人每月领取的月银再加上采购其他原料的费用与收入一低,剩下净挣的盈余并不多,相比较而言,酒楼倒是净挣的最多的。而如果庄子里产量能上来,即使朝廷不征粮,保持现在的米价,扣除庄子里现在工人要发的月银,也比染坊和成衣店净挣的多。”说到底,因为染坊用的人都是有些经验的工人,月银比家用的仆人和普通种地的佃户要高,所以种地来的成本要低很多。

“如果米价上涨,咱们说不定还能趁着战事,大挣一笔。”易千帆听完黄忠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把染坊和成衣店卖了,酒楼暂且保留,咱们一心一意的开荒种地。染坊的工人也不是能种地的,就让他们跟着染坊走,他们有手艺,新东家也不会为难他们,至于成衣店里的小二和掌柜……愿意来庄子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的结了钱,也不强留。”

“可行。”黄忠听了点点头,但好像还有些顾虑,斟酌的说道,“如果真要打仗,温饱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到时候成衣店的生意肯定还比不上这会,染坊就更不用说了。少爷的法子是个好办法……只是……”

秋子寒见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