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

(1/3)清和 / 来自远方
清和 | 清和txt下载 | 清和手机阅读


距离还有十几步,沈瑄翻身下马,大步行至朱能面前,抱拳,“兄长在上,瑄有礼。”

朱能一把扶住沈瑄的胳膊,笑道:“贤弟奉皇命讨逆,平定黎贼,扬我国威,定青史留名!为兄已备好酒水,为贤弟接风洗尘!”

成国公的邀请,不能拒绝。

兴冲冲的迎出城外,却被人截胡,孟清和除了磨牙只能磨牙。磨完牙,还要硬着头皮表示,成国公的洗尘宴很好,非常好!下官不才,也想凑个热闹。

“贤弟自然要一起来。”

朱能笑得豪迈,左手沈瑄,右手孟清和,身后跟着李庆青等人,大步进城。

一万五千步骑在城外扎营,不必孟清和吩咐,慰劳的酒r_ou_已抬出了城外。

“瑄代麾下儿郎谢诸位。然军中不得饮酒,还请诸位见谅。”

商人们习惯了孟清和的行事风格,对沈瑄如此直白,并不抵触,反而觉得定国公直来直往,是武将风范。

“是下官想得不周。”李县令主动出列,将此事扛到自己肩上,刷脸熟的机会,怎能落到别家,“下官马上令人将酒水抬回。”

酒抬回来,炖r_ou_加量,米饭馒头管饱,迅速吩咐下去,毫不拖泥带水,不只赢得商家好感,也让定国公点头。

“多谢李大令。”

沈瑄很客气,除了一身的煞气不敢让人靠近,态度难得的温和。

李庆青仿佛热天浇了凉水,通体舒泰。

商家也纷纷暗道,定国公同传言大不相同。观其容貌言行,哪里是个杀神,分明是钟鸣鼎食之家,圣人教化的王侯子弟。

朱能抚须浅笑,一段时日不见,贤弟行事愈发周密,可喜!

回京之后,定要选家中子弟送往顺天大宁,不求闻达于世,只求不堕武将子弟之名。躺在膏粱堆上,不可能出息,武将家的儿孙就该真刀真枪的沙场拼杀,才能成就一身本领。

安南平定了,鞑靼和瓦剌仍有仗打。

汉王赵王的封地都在北疆,如果天子对北边大漠没想法,朱能敢把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一场接风宴,沈瑄没醉,朱能反倒先醉了。

孟清和没胆子和两位国公爷拼酒,只能捧起饭碗,化郁闷为饭量,横扫三分之一的桌面。放下饭碗,直打饱嗝,仍是觉得不够本。

殊不知,陪坐的李庆青等人早被惊得瞪大了双眼。

近一年的时间,他们竟不知,兴宁伯的饭量是如此惊人!

难怪会一门心思的买粮种地了……如果边军都是这等饭量,单靠中原出产的粮食的确不够吃。

美好的误会,就这样造成了。

当然,李县令等人也喝酒上了头,否则也不会产生这样看似荒谬的想法。

成国公喝醉,被抬了下去。

定国公放下酒杯,端起饭碗,继兴宁伯之后,再次以饭量震慑众人。

宴罢,李县令等人各回各家,做梦都是一副震惊的表情。隔日酒醒,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备好钱钞,寻找关系,到安南买地种粮。

凭祥豪族的举动带动了广西云南各地的商人,在永乐帝还没决定是否将安南装进自己的碗里,半个安南已经被明朝的商人买了下来。

到后来,购买安南土地的商家,背后都有了朝廷的影子。

武装起来的边民和退役的卫军陆续进驻,安南的土人也纷纷投靠,许多明朝商人开始雇佣这些土人作为佃农。

在利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安南土人只知大明,不知安南。更有军民耆老奏请,陈氏早被黎氏断了宗嗣,肯定是找不到了。安南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大明既已在此设立都指挥使司,不如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一并设立,大家都愿意归入大明,重拾华夏衣冠。

这样的结果令朝廷中诸公傻眼,也让周边临封胆寒。如果明朝也在自己境内如此行事,该当如何?

对此,永乐帝明面表示,朕乃仁义之君,绝不会肆意吞并邻邦。大家尽管放心!背地里却笑得停也停不住,有钱就是好啊!

“仁义之主,不兴征伐,不侵邻邦。”

不过,大明不出兵征讨,但商人出钱买地,当地之民愿意投向大明,也是没办法的事。

没办法,谁让咱有钱呢!

沈瑄在凭祥停留五日,恰好赶上户部来人抵达。

孟伯爷以身体不适为由,将事情一推,出面的换成了成国公和定国公。

作为朝廷代表,户部右侍郎李文郁顿时压力山大。和兴宁伯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这两位,基本不可能。

“两位国公,这个价格是否合适?”

李侍郎给出户部商定的条款,朱能直接推给沈瑄,沈瑄道:“去县衙,请李县令。”

李庆青匆匆赶到,了解了情况,同户部的粮食交易,便直接由县衙接手。

与商人牵线搭桥的工作,李县令更熟。又有了同户部侍郎攀交情的机会,李县令对定国公的感激,瞬间提高十个百分点。

将事情推给李庆青,朱能和沈瑄都不再c-h-a手。

孟伯爷知道的道理,两人岂会不知。之所以露这一面,不过是给户部提醒,此事涉及面广,最好按照最正规的程序,最合理的价格c,ao作。出了岔子,后果不是几个人能担待的。

“兴宁伯有大才。”朱能站在廊檐下,貌似不经意的说道,“回京之后,贤弟可有打算?”

“自当唯天子命是从。”

朱能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