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3/4)佞骨青山 / 又生

洞,不再诳语连篇,仿佛丢了魂。待天黑散伙,陈力还呆坐在树下,挖着树皮,指尖皆是鲜血。青颜不明其故,上前劝慰,竟惹得陈力哇一声,嚎啕大哭起来。旁人道:“你别理他,一会儿就好。”

百重山峦千里路,吃尽人间苦。青颜走了整整三月,终至荇州。入城之民流,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青颜瞪大了眼,问是何故。守城门吏抓过他皱巴巴的路引看了一眼,答道:“西陵道民生安乐,富可敌国,天下之人谁不想来。”

既来之则安之,青颜穿梭于闹市,顾谋生计。所幸,西林城崇尚礼乐,专辟有吟月街,林立十八乐坊,荟萃琴师无数,而光论琴技,青颜自信天下一流,冠盖群芳。

他走进戏楼,把随身盘缠往方桌上一洒,叫了壶女儿红。开始都是寻常曲子,什么高山流水,什么平湖秋色,美则美矣,却听得青颜呵欠连连。他正欲起身,突然一串清亮琶音划破寂空,揪住了心。

当世乐曲,尽皆是打肿了脸也要撑出阳春白雪之高雅,唯独这一首毫不做作。乍听显俗,可一直听下去,有大俗即大雅之韵味,颇具深意。

曲终人散,青颜问起此曲出处,店小二道:“是苏木乐坊的韩毓先生为青阳公主所作,叙民间旧俗。”青颜默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那双手,心里一酸。他四岁能弹双弦琴,六岁能作合音谱,年方十岁红遍皇城临安,自小便是真爱音律的……

生平头一回,青颜有了主见,他寻至苏木乐坊,要拜韩毓先生为师。乐童道:“公子先奏一曲,坊内自有评断。”青颜便飘身落座,信手拈来那六月冰,冬日火,才华飞扬。

可是临了阁楼上传来两声铜铃,乐童递来绢帛,上书:“心俗则音律不雅,公子请另觅良枝。”青颜不争,一脸识时务的俊杰相,说走就走。

转身,他把城里十数家乐坊串了个遍,技惊四座。待各家争相送来礼帖,他又一一谢绝,二进苏木坊。

这回,总算见着了庐山面目。韩先生年四十,仙风鹤骨,如世外之人。他闭着双目,淡淡道:“公子若求清静,最不该来此地。”青颜一时不忍,讽刺道:“吟月古街上十八乐坊,琴瑟争辉,唯先生这儿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怎么会错?”

韩毓道:“公子之琴技,不需雕琢已是上乘,韩某无可教授。”青颜立时暗悔,掐了自己一把,口出衷言:“只要先生肯教,让我当牛做马都行。”禅坐不动的韩毓终于微微点了点头。

话说得狠,方显诚意,可青颜没料到,韩先生当真让他干起苦活来——打井水,洗屋堂,搬货料,喂牲口,一样不落。连下人们都笑他是空有富贵心,身为下贱命。

韩先生云游四方,一去便半载,这期间,青颜没学到什么琴艺,倒是把坊间杂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吟月街上的乐师们每每逢着他,皆要喊一声韩管家。

韩管家面上不吃亏,嘴上也回敬,可心下却不真计较。毕竟韩先生的曲,铮亮如皎月,涤荡前尘,彻洗人心,有朝一日若得其真传,死也无憾。

隆冬之际,韩毓姗姗迟回,叫来了那有名无实的弟子青颜。青颜年十八,身披粗麻,动作利落,再不是先前弱不禁风的娇贵模样。韩毓叫乐童摆上古银琴,对青颜道:“今儿就弹《春常在》。”

青颜畏怯道:“一年未碰琴弦,手法早已生疏。”韩毓却闭眼禅坐,并不接话。于是青颜只好拨弦。本该旋转飞扬的曲子,眼下却磕绊破碎,碎得青颜心如刀割,弹到一半就摁住了弦。

韩毓问:“都忘了?”青颜汗如雨下,羞颔地点了点头。韩毓睁开眼,双目如镜,笑道:“忘了便好。”

头一回见韩先生笑,青颜怔住。这时,乐童抬来一只木箱,置于堂上。青颜鼓起勇气,张口问道:“师父要教新曲?”韩毓摇了摇头,示意乐童开箱。箱中不是曲谱,而是厚厚几部圣贤书。多少年来,圣贤之道在青颜眼中就是个笑话,他登时傻了眼。

韩毓道:“木生有时,音成有日,习琴,先正心术。”看来在劫难逃,青颜哆嗦着问道:“既然要安心读书,徒儿可否不再干粗活?”韩毓回道:“自然不可。”

不止韩先生,苏木坊里的人物个个皆是雅士。耳濡目染之间,青颜的日子越过越明白,也不急着习艺了。吟月街上雅俗共济,有那达官显贵文人s_ao客,亦有市井流民街坊男女,他里带出的碎末聪明全放在洞察世事上,动心忍x_i,ng,处处留心。

商人陈力在城中落脚,不久便开了间布店,因曾与青颜落魄同行,自然做下了苏木坊的布料生意。青颜一来,陈老板笑盈盈道:“韩管家早。”布店里人气格外红火,青颜只觉自己往哪儿站都不是,只说按老规矩,五尺素锦三尺棉麻,马拉着走。

陈力道:“星灯节在望,坊里不多备些彩绸花缎?”原来,青阳公主好古银琴,每年星灯节皆要微服私访,游吟月街。可叹世人用心良苦,临了必是家家张灯结彩,以迎贵人。抢买彩布的大有人在,青颜婉谢,并不多留。

是夜,韩毓在阁楼中唤来青颜,问道:“星灯节评弹,四季坊缺个会《画江山》的乐师,你去如何?”青颜一怔。传闻,青阳公主最喜听《画江山》,最常去四季坊。如此试探,不是滋味,青颜回道:“徒儿不羡虚名。”

韩毓问:“怎么,嫌俗?”青颜抬眼望先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