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归一

(2/3)重生之我是曹操 / 冰风皇帝

,虽然在他看来曹操所讲有点牵强,但是其中道理并不差,倒是隐隐合了他心中所想,“孟德可知道,道教一说,最初根本,乃是百家所共提:以‘道’教化众人,即为道教,我儒家以先王之道和孔子圣人的五经之道而称为道教,黄老,阴阳等诸家也以自家学说为道教称之,可见‘道’才是百家学说所追求的,搠本追源,其实百家学说皆可归一‘道”字,可谓是殊途同归。”郑玄博学众家,心中早无门派定见,只是其所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如今曹操所思与他有契合之道,如何不让他大起知音之感,顿饭过后,郑玄直是挽留了曹操等人数日,最后才不得不依依惜别,至于曹操请他来年出山襄助办学一事,他也是一口答应,其实若不是为了研究曹操赠他的那些先秦古简,郑玄恐怕也是与曹操一道去了。

十月初,曹操回到了冀州,一道办学令立刻传遍北庭冀幽三地,凡是十岁以上儿童者皆要入学,此时北庭的印刷工场早已全力开工,先期三十万册由曹操制定内容的蒙学读物被送往了各地,其实这道办学令,曹操筹谋已久,在他看来,愚民之说并非儒家所倡,不过是儒家被皇权给利用而已,而中国数千年不开民智,主因是皇权不允许,独裁体制下的皇权不允许百姓拥有学识,即便是拥有也只能是他们所认可的变异儒学,这虽然让中国进入了治乱的大一统循环,但是在这种体制下本来可以迅速发展的中国科学被极度拖缓了速度,到后来满人入关更是将汉人将有的辉煌未来全部给毁了。(明末中国的科技极强,而在南方各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明朝后期的内阁制与雏形的君主立宪有着某些相似,本书中曹操以后的制度将以内阁制度为参考,各位对政治制度有见解的朋友可发贴,大家来讨论下怎样的制度最合适封建帝国进化,另外关于经济,我也另有打算,总之大家多帮忙,打造一个yy合理的帝国出来,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能。)

而办学一事,曹操为其做的基础准备可以说是耗费心力无数,当年他执意让军人识字读书,不光是为了让军人有自豪感,能够明白什么是华夏炎黄,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识字的军人才能按照他的要求,忠诚地将他所定蒙学内容教授给百姓,他可不指望现有的儒生阶层会把他定的蒙学内容中关于法墨兵等家的学说教给那些孩子,更何况他所选的那本蒙学,那些儒生也是看不懂的,在曹操看来,复杂的繁体字无疑让推广知识的难度更大,所以当年在北庭教那些急性子军人的时候,他直接用了后世的简体汉字,当然这也是打破读书人文化霸权的一种手段。

在曹操的这道命令下,这三处地方的百姓都沸腾了起来,在这些目不识丁的百姓眼中,知识无疑是和神圣划上等号的,现在曹操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和那些世家少爷一样,都能上学读书,这其中意义,对他们来讲简直无法用语言道尽,就这样,这三地,那些军人白天要训练民兵,晚上要给那些孩子讲学,可谓是忙得不得了,不过在这三地百姓(不包括北庭边境百姓)的心目中这些军人的形象无疑又高大了不少,于是一种以军人为荣的风气在三地开始蔓延。

虽然那些军人识字读书过,但是曹操所发的蒙学中依然有他们不懂的地方,那就是选自知识,主要集中于数学、力学、光学诸方面,极其nb的一部著作,如果在古时被大为推广研究的话,我想现在我们应当看不到什么西方的科技强于中国的局面)和九章算术(中国的代数著作,如果说希腊在几何学方面很厉害的话,那么九章算术代表了中国在代数方面的造诣,一些三国类小说往往很轻视汉代的生产技术,其实他们才根本没有查阅过资料,没有生产力和经济环境做基础,他们的什么科技流路线才完全是瞎扯,这里说句牢骚话,老有人拿新曹操传来说我有多么愚蠢,那么拜托你们好好看看那个本书里面关于曹操敛财的部分,完全是让整个汉朝经济崩溃的做法,亏他还能扯)的部分。于是在这两部分,往往是那些军人和一帮小孩子一起研究讨论,在关于墨经的力学的相关学识上,那些军人和小孩更是贯彻了曹操要他们做到的实践二字,想不明白是吧,那就亲自动手去做,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

其实在蒙学中,曹操着重让那些军人灌输给那些孩子的无疑就是‘法制’观念和经过他挑选的儒家观念,而灌输给那些孩子‘法制’的观念中,公平是最被强调的,而隐藏在公平后面的其实就是竞争意识,只是这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前提下发生,至于儒家观念中,曹操强调的一点也就是大一统思想,也就是对国家归属感的建立,当然其中被他偷换了不少概念。在这个蒙学令中,曹操还让那些士兵授意那些孩子回去将他们所学的东西教给他们的父母亲人,他要传播知识和他的观念,这就是他想做的,当他建立的帝国在后世仅仅存在了五百年后就被共和民主所和平代替,都让后世那些学者对其敬重有加,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当曹操死命地将蒙学印刷数量满足到几乎可以一户人家一本的时候,墨名告诉了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财赋完全陷入了困境,简单点的说,他们没钱了。冀州邺县,曹操的府上,他麾下所有的文官都到齐了,包括程昱在内。“主公,都是彧的错。”荀彧低着头道,作为替曹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