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2

(1/2)七十年代小田园 / 拾玖景观


这就是沪上普通家庭的生活。

精细到了极致,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更滋润一些。

*

元元妹妹回来了,最开心的要数姚龙港。

他一听到消息,就屁颠屁颠地跑到招待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

一年多未见,姚龙港长高了不少,都快赶上伟波了。

他们一家一向是追赶时髦的,回到沪上自然不甘落后。看看姚龙港,穿着一件蓝条纹t恤衫,绷着一条蓝色小喇叭裤,脚上穿着凉皮鞋,看着就像个小华侨。

黎元元一见,忍不住笑了起来。

田伟波上去,揪了揪他的裤子,好奇地问道:“小龙港,你这屁股绷得那么紧,一坐下来就不怕开线了吗?”

“嘿嘿,我这个裤子是带弹性的,进口面料,可结实了!”姚龙港得意洋洋地说道。这是妈妈给他做的,面料挺括,透气性很好,还是沪上流行的最新样式。

几个孩子,先去电影院里看了一场免费电影。然后,跟着姚龙港坐上公交车,去他家玩。

一路上,说说笑笑,好好轻松了一下。

姚龙港的家,才是黎元元记忆中的沪上的样子。

石库门房子,带着小小的天井,房前屋后都有花草树木。不远处的街心公园里,还有一小片绿地和喷泉。

这里的环境,和外公外婆家有几分相似,都属于高级区域。而电影院所在的地段,属于中只角,既不算特别高级,可比起下只角的环境又好了许多。

后来她才知道,外公走的是区文化局主管领导的路子。他直接管着电影院,给陈主任写了条子,说是市委老领导的子女,要他特殊照顾一下。

否则,想借招待所的库房?

连门都没有。

看看闸北的棚户区里,有多少人还住在小阁楼和亭子间里?这个住房的紧张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他们一家在市区有间屋子安身,已经很幸运了。

*

回来后,孩子们只是生活上不太适应。

其他方面倒是不用操心。

而田根宝和王慧珍,除了家务事,还在为户口的事情忙碌着。

按照现有政策,要想吃粮,他和慧珍的户口就要落到聚丰农场去。

那边,以前是个劳改农场,虽然属于沪上直辖,却地处江苏。后来,成了沪上知青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八年返城潮开始后,知青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城了,农场里就空了下来。

现在,房子都是现成的,市里正好用来安排“支边”知青。

俩人商量了一下,想着以后回城还要再迁一次户口,干脆就不去落户好了。元元说:“国家早晚会解决知青问题,这个户口是能落在沪上的。”

田根宝咬了咬牙,就没去聚丰农场报到。

心想,大不了吃高价粮呗。

对于挣钱,他还是信心十足的。

这两天,他跑到外滩打探过,现在来沪上出差、旅游的可不少,照相摊子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像他这样的,就自己单干好了。

只是孩子们的落户,得抓紧时间办理。

他找到杨淑芬,打听过了。

说是市里有一个不成文的特殊政策,小龙港和妹妹的临时户口,就是按照这个政策,花了钱走了路子,才落上的。

不过,现在计划生育抓得紧,上户口还是挺麻烦的。

田根宝和王慧珍一起,找到岳父大人商量了一下。

岳父赶紧找人问了问,的确有这么一条。

对老干部、特殊人才或特困家庭,子女在外地插队落户的,育有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来沪上投靠直系亲属,经过特批后可以申报临时户口,三年后方可转为正式户口。

于是,岳父大人亲自出面,托人去跑这个路子。

在区里和市里,拿着落户申请材料一连跑了好几个部门,好一通请客送礼,才算把公章给盖全了。

田根宝拿着那份盖满公章的申报表,激动不已。

可在办理落户时,又遇到了一点麻烦。

伟民、元元他们四个的户口算是投靠亲属,准备两个挂在爷爷奶奶的户头上,两个挂在外公外婆的户头上。

一开始,慧珍的小妈死活不愿意。

最后,慧珍写了一封保证书,保证孩子们决不会要房子,小妈才勉强答应下来。不过,只同意把田园的户口落在他们那边。

外公一听发了脾气,拍着桌子说道:“俩孩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让他们去闸北读书啊?到时候住在哪里?那边的教学质量怎么样?难道你还不清楚吗?”

小妈见势头不对,这才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田伟民和田园的临时户口落在了外公外婆家,田伟军和田伟波的户口落在了爷爷奶奶那边。而两个大人的户口,还在口袋里放着。

办好手续的那天,田根宝回到家里,对着孩子们笑嘻嘻地说道:“哦呦,现在爸爸妈妈都是黑户,以后吃的都是你们四个的口粮啊!”

王慧珍心里也稍稍宽慰了一些。

孩子们有了户口,就有了口粮。

她和老田去市场上再买点议价粮,就基本上够吃了。

*

户口终于落定了,全家人都去了一块心病。

这时候,距离开学也没几天了。

这天下午,黎元元出了一趟远门。

她换乘了两路公共汽车,去黎家的老房子。

凭着记忆,一路摸索着,到了那条